月光下的藍色男孩在本屆奧斯卡奪得最佳影片、最佳男配角、最佳改編劇本,我與大部分人一樣也是因這些頭銜慕名而來,抱著極高的期待進電影院,然而,在多的鍍金也比不上自己親自去感受與體會。 故事主要分為三個片段敘事,講述一名黑人同志的成長歷程,根據導演 (巴瑞·賈金斯) Barry Jenkins,片中分為三段的敘述手法之靈感來自侯孝賢2005年的作品 最好的時光,其同樣使用三個不同的時空,分別敘述三對戀人的故事。

 

 

    本片導演把男主角Chiron的成長歷程切割為幼年、青年,壯年來詮釋,故事的起點在邁阿密的毒窟,暴力與毒品的渾沌籠罩整個街區,Chiron就是在這個環境長大,而伴隨他成長的夥伴霸凌更是與他密不可分,在外,他天生柔弱、細膩的個性受到同儕的排擠,在家內,無父的他面對染上毒癮的母親,更顯得無助。

 

    而故事中也出現了幾位影響它深遠的重要角色,一位中年毒販 胡安 與他的同窗好友Kevin,胡安在他的童年扮演他的精神導師的角色,儘管胡安是一位毒販,但與大家印象中滿口粗字毫無教育背景的不同是,他在Chiron眼中更是一位充滿智慧且寬容的智者,而他的一舉一動也影響未來的Chiron;同窗好友Kevin在眾多鄙夷他的同儕中,是唯一一位能接受他並與他互相扶持的朋友,而對於Chiron的自我探索成長的影響也扮演極為重要角色。

 

 

    在已預先得知本片得獎的情況下,對於故事的猜測與演繹的無限想像,自然會影響我在觀賞時的角度,而在未與原先期待下發展時,或許有些失落,故事在一開始的鋪陳能看出它與其他黑人電影的不同,少了舊有的暴力與大家對於毒窟的想像,卻加強了人與人互動的特寫,而所謂暴力想像的營造,也是在對話內容所製造出來的,除了Chiron追逐與受霸凌的場景外,片中幾乎沒出現任何一個暴力畫面。

 

 

    而在片中,雖然導演帶出Chiron所面臨的一些境遇,但重要的轉折卻沒有演出來,多數都由對話中得知,或許這也是導演想讓我們想像的,但卻使精采程度單薄了些,相同的,結局也採用開放式結局,卻讓我感到斷尾的有些突然,電影在我看來似乎已經不是在述說Chiron的故事,而是在呈現一個現象,導演似乎想傳遞給大家”種族”與”同志”的議題,對於這種傳遞的呈現方式我很滿意,以隱諱的方式陳述一個實例,但如果以要述說Chiron的故事的角度來看的話,卻感覺少了些細節的交代,或許這也是使這部電影評價兩極化的原因

 

 

    而對於獲獎的原因也眾說紛紜,在前幾屆奧斯卡被批”白化”也就是多數提名且獲獎人都是白人為主的情況下,加上近幾年同志議題漸漸被社會重視,我認為或許月光下的藍色男孩是在對的時間有著對的題材的緣故,才會如此受大家注目,然而,這也不是說他完全是搭了順風車才有如此成績,片中的畫面處理手法、配樂等等,也是值得大家去欣賞的;對於獲獎的聲勢與眾人的評論,我認為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帶著甚麼樣的心情與立場去看這部電影。

alex的不專業影評★★★★★★★☆☆☆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lex Tso 的頭像
    Alex Tso

    Alejandro的電影日記

    Alex Ts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